贝博bb体育教育质量论文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05:35:12

  贝博bb体育官方平台受“普高热”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中职学校的招生受到很大冲击,生源素质相对降低。为在当前形势下,教育好学生,提高教育质量,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增强学校竞争和生存能力,我们进行了深刻思考,认真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范》,学习了国务院和山东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聘请教育专家举办教学法研讨讲座,研讨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和新的特点,我们认为:当前中职教育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中职教育的“立交桥”,即可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又可参加对口高职、成人高考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使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做人有品德”。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省市级优质课评选等,鼓励教师、著书立说,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近二年来,我校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提高了教师的机和课件制作水平;多次组织了校内公开课,教师讲课全部采用自制课件或电视教学,采用先进的教法,如创新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现代教学手段和先进教法的应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000年我们实行了教师量化考核,把每学期教师的学习、进修、上课、论文、著作、活动、技能等纳入了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改进教法,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已蔚然成风,争创“双师型”教师成了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技能水平要超过学生1~2个等级,支持教师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鉴定。我校“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教师的72%,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为适应社会需求,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及时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注意吸收国内外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适应面,增强职业的适应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经常性进行专业社会调查,优化课程结构,如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我们舍弃了BASIC语言程序设计、WPS、DBASE数据库等课程,以FOXBASE(或VFP、FOXPRO)数据库、INTERNET、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等新颖课程取代,使学生学习最前沿、实用的计算机技术;电算财务专业随国家财政制度的变革而及时更新补充教材内容,电算会计本着实用的原则除讲授电算外,还讲授两个财务软件的应用,一个是财政厅规定的培训软件,使学生毕业前通过省财政厅的电算化考试,另一个是社会使用率较高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如用友、国强、金蝶、AC990等软件,使学生触类旁通,工作后即能独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部分专业增设了INTERNET、商务、开设WTO讲座等,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在全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今后国家不是要削落职业,而是要大力加强,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以促进我国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制度的实施,中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5月我们制定了《关于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针对所学专业至少考取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以适应社会、着眼未来,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我校自实施“双证”毕业制度以来,逐步使学生明确取得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意义,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探索分层次教学的,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技能培养,特别对文化基础素质较低的同学,降低对知识的要求,强化其实践技能达标,调动了学生技能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过去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鉴定考核到现在的学生自愿参加。

  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质量遭受了众多的质疑。社会上往往把成人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较,产生成人教育质量不如普通学校教育质量的看法。但是,在成人教育工作者看来,成人教育具有特殊性。如何把成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看法统一起来,关键在于认识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及其从成人教育特殊性中认识成人教育质量,并对成人教育教学“三环节”实施有效监督。

  成人教育不是全日制教育,而是以业余为主的教育。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学校、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绝大部分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育。而在业余时间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普遍实行“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函”与“授”的特征。“函”就是学生远距离的学习,培训机构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指导书、复习资料等;“授”就是围绕学生自学,培训机构组织教师集中时间集体辅导课程。一旦面授结束,学生和教师便处于分离状态。

  在分离状态下,学生较少感受普通学校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学校传统、学风班风等教育氛围。这使得培训机构和教师对成人学生的教育,只是集中在“教学”层面上,并且是诉求于知识、技能或方法层面。这与普通学校教育所理解的教育内涵不同。普通学校教育是一个多面的综合体,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只是普通学校教育综合内涵中的一个因素或基础方面。除对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外,教育还包括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学校传统、学风班风等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方面的教育。

  从这一点上说,成人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成人教育主要是成人教学。从成人教育特殊性中认识成人教育质量,首先应指向成人教学及其质量。

  在成人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三个环节构成,即学生自学或自主学习、教师导学和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学、学习支持服务。

  首先,整个成人教学过程,如面授、答疑、作业、考试等环节都是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展开的。面授辅导自主学习,答疑深化自主学习,作业巩固自主学习,考试督促检查自主学习。可以说,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构成成人教育的教学。

  其次,相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这个学的环节,教师在整个成人教学过程中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引导、指导作用即导学作用。教师导学构成了成人教学“教”的环节。

  最后,在成人教学过程中,没有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也是不行的。成人教学的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的互动等,都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因为在成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如果没有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学习支持服务,成人教学就很可能变成“一盘散沙”无法进行。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是联结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环节的纽带,是成人教育“教”和“学”沟通的桥梁。因此它也是成人教学的一个环节,它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环节共同构成成人教学的一部分。

  成人教学的这三个环节是成人教育质量的依据。在国际认证的ISO900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里,有一个基本的理念是: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理念突出了过程和对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控制过程”,也就是对过程实行监控管理,才能保障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是有共性的,可以借鉴的。我们研究成人教育质量,应该借鉴ISO900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对成人教学过程也实行监控和管理,从而形成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同时,任何一种质量管理又都是有个性的,展开成人教学过程监控须以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为逻辑起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是构成成人教学过程的两个根本性环节或因素,因此对成人教学过程的监控必然要把这两个环节或因素作为主要监控面或监控点。那么,这两个环节或因素由谁来监控?这就涉及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环节及监控的问题。

  在成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活动的开展和对这两个环节的监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教育教务人员的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规范、科学地进行常规的教学管理、教学检查;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方面着手整改,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的教学与学习提供服务等等,这些具体监控、管理和服务职责都是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来完成的。毫无疑问,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是自主学习和导学这两个成人教学环节或因素监控的主体。

  但同时他们又必须是被监控者。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本身也要被监控,这种监控由成人教育职能部门实施。成人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健全机制如“一站式”服务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等方式,落实和保障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的监控,即对管理者的监督,成人教育职能部门就可以更有效地反馈信息,开展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纠偏与及时控制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存在质量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对成人教学三个环节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梳理以及对三环节缺乏监督。成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把这三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实施质量监控,以切实保障成人教育质量。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由两部分组成,即学生自我监控和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其中,学生自我监控指学生对自己的课程学习进行自我测评;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宏观上应该说涵盖了管理、监控、学习支持服务的很多方面。它涉及对学生监控方面的内容则是指对学生自我测评的跟踪、信息收集与统计分析和控制措施、对学生作业、参加面授辅导检查等等。

  学生自我测评,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测评平台进行。计算机自动化测评平台,不仅能够跟踪、获取开放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情况,而且只要把传统函授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那么在函授学生中也能自动跟踪、获取学习信息。

  同时,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测评平台,一方面为学生课程自学提供“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而获取并综合信息,如追踪搜集每个学生的访问时间、点击次数等信息,在网络学习管理系统(LMS)的层次上,以课程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综合评估等等,从而判断学习者个体以及群体的学习表现,并生成学生平时形成性成绩依据之一。这既是学习支持服务过程,同时又是对学生自学的监控过程。

  此外,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监控还有:针对作业提交情况及其成绩进行登记和分析;监督学生参加课程面授辅导过程等等。学生个体的作业情况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在一门课程中的历次作业的布置时间、提交情况和得分登记。群体作业情况包括了上述基本信息和历次作业的群体平均提交率,以及各次作业成绩的区间统计分析。对作业漏交情况和成绩统计分析,运用短信、电话或网络系统联系等各种方式发出告知、催促信息。教务管理人员对作业的监控,不仅促进了学生课程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不只是取决于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也取决于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投入。

  监督学生参加课程面授辅导过程包括:开学初学习技术培训检查,课程面授辅导、答疑时学生出勤率检查和学生课程自学进程表检查等。尤其对于刚开始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各类新生,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要花一定时间进行始业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很快地适应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为此,始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专题培训学习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每一个新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如何,要靠教务管理人员严格检查和准确的信息反馈。如教务管理人员中的班主任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形成课程自学进程表并检查,对每一次面授辅导或答疑作出勤率记录,上交点名册等等。

  教务管理人员的所有这些要求、检查方法,可以获得学生自学或自主学习的信息,从而为教务职能部门提供和了解各个年段各个专业群体和个体学习的大致情况。然后根据所设定的课程要求判断学生个体和群体表现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加以控制。当学生的表现不符合课程教学要求时,由职能部门召集班主任开会,研究相应措施,形成意见,提出建议。比如,如果参加面授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者,按规定就不能参加考试。班主任应在该课考试前及时通知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及时补上或按时参加面授。对其他各学习环节的监控也都采用了类似的思路和方式。

  导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教师自我监控和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服务。教师的自我监控指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准备,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对内容难度的控制、对学生的进步保持敏感性,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等。教师的教学计划可以说是教师自我监控的一种具体表现。

  以班主任为主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宏观上也是涵盖了管理、监控、教学支持服务的很多方面。它涉及对教师监控方面的内容则是指对教师自学指导的监控和对课程导学的监控。自学指导书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一门课程平时的自学要求,包括对自学课时、自学进程、学习要点和方法等环节的学习要求和过程参与。教务管理人员在监控时,要求教师编制自学指导书,并且能够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区别自学指导书的侧重点。一年级重点在于指导如何收集、获取课程及相关拓展性知识信息,辅导学生做一些卡片记录或做一些实验、实践活动记录,整理、积累材料;二年级重点在于在获得较多的材料与信息基础上。对一些问题能够进行进一步思考,整理成文。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或实验方法、体会总结作业;毕业班重点在于通过近三年的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习与相关材料信息积累,以论文历练和实践实验总结思考为基础,指导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自学指导书可以使学生明确各个自学环节的方法和目标,同时也是评估学生学习的基本参照。教务管理人员在课程学习开始后的一段时期内定时采集教师自学指导书,并在该课程学习结束时,和学生的作业内容、成绩以及考核成绩统计进行比较,分析学生自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向有关教师提出相应的自学指导修改计划建议。

  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课程导学的监控还在于,教务管理人员把课程章节导学——课程章节中重点、难点辅导、课程考核导学和毕业设计选题、写作、修改、答辩导学作为监控面或监控要素。对每一个监控要素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检查与监控。例如,借助学校较为健全的督导、巡视员听课制度,课程章节的面授辅导实行院、系二级监控体制,在成人教育教务管理部门组织下,教务管理人员参加院系的教学督导小组,对学校成人教学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有些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还发放学生测评表、教学信息反馈表和网上问卷,或在学生中确定一些信息员,让学生对教师的课程指导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资料组织、辅导答疑过程和互动交流等情况,定期提供一些信息数据。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也经常深入教室、班级直接了解面授辅导第一线动态。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教务管理人员就能掌握教师导学情况,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职能部门针对掌握的教师在每个阶段上的导学信息进行评价并发现问题,以便向教师发出提示、纠偏与反馈控制。

  这是指成人教育职能部门对教务管理人员实施师生教和学环节监控工作的监控,即有没有实施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教和学环节的检查。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开学前对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务管理人员的教学任务检查。包括任课教师聘用及试用教材到位、学期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执行、自学指导书编写等落实情况的监控;二是在每次面授辅导时班主任或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与学生出勤情况记录的监控;三是在专业课考试时,教务管理人员有没有及时进行监考巡视的监控。

  关于第一种情况的监控主要通过技术监控完成。在技术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在管理服务平台上,每个学生和每个教师都可以对培训提出要求和意见,反映在留言板上或电子信箱里或BBs讨论区上,随时了解教务管理人员有没有解决反馈或有没有反馈的信息。第二和第三种情况的监控通过职能部门的制度来实行。一方面了解教学状况,诊断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掌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过程,作为教务管理人员的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起到纠偏作用。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且还是索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表现能大致反映出此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基本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素质,但并非是后天不可弥补的。精神素质主要指毅力与动力。毅力指献身精神与责任感,动力指爱国主义与事业心。精神素质是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核心,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而精神素质可以说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为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实践证明,教育是造就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的索质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素质必须是全而的、综合的,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特定要求。在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技术索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那素质和社会行为米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索质是素质阶级性要求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几还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教学中,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1.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发展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荃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大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品质,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强调素质教育,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素质教育是从时展的特点和趋势出发,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事业下提出的。它不能脱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和视野,同样也拓宽了智育和体育的视野。从时展的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和文化累质,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更是造就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

  3.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专业化教育,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摇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仍是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没有专业的索质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专业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耍。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可以降低专业要求。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教师与学生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也把它作为衡摄教与学优劣的标准。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知”与“能”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方法教育不够,专业教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大扭灌输,学生死背硬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世界上每天出版约10万本书、10多万种报刊,新的知识大量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淘汰,应当把专业教学的重点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适当转移,加大教学实验环节。掌握了方法也就提高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其尽快走向创新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杜会是信息杜会、开放社会,国际交流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个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要素,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考虑的一个条件。所以大学教育要加大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分量,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拿握以及中外名著的阅读、文字写作及语言表达。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不少专家呼吁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历史虑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一些学生不会写沦文、文章错宇连篇的现象,同时要求学自然科学的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交汇融合的趋势。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休现出来,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校要专门开设课程,开列阅读书目、并规定一定的学分给予保证。同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审美知识与艺术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审美知识非常重要,是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要通过对学生的审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形成高雅情趣,奠定文明生活的基础。艺术技能也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指导、专项培训、自我练习来掌握。特别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比赛、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审美买践机会。

  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培训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地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他们是一次重大考验贝博bb体育。首先是立身,尔后才能立业。但目前有不少学生走上社会后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这是心理素质不弧造成的。所以,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行为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素质的培训,一方面靠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靠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风校纪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观念,很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和“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着眼于国际竟争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

  2.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第一,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服务于总的培训目标的原则,培训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这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要求。课程结构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研究课程改革问题。

  第二,要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利学的实践活动来对待。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点缀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即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来完成课程结构的调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而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怎样教人做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达到教学相长。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日标,落实人才培训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实践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此,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

  第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牛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只局限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技术综合的需要。

  论文摘要:学生的村长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构建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高职院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保障高职院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是由过去的中等职业学校或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离国家所要求的高校教师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高职院教师的质量,增强其教学、科研能力,对高职院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院教师教育)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我们知道,高职院教师教育是政府、教师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的共同责任,任何一方工作质量的缺失都必然会妨碍高职院教师教育的顺利推进。在此,我们将保障体系的组织构成确定为:高职院教师教育的法制建设系统、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系统、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教师培训机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以及高职院本体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我们进一步认为,上述五个子系统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所处的层面是不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高职院教师教育也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一样走向‘校本化’。也就是说,要真正持续保障并提高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本体的力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此看来,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立足点,应该在于高职院本体。健全的高职院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整个保障体系的条件和支柱。在目前形势下,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加强教师教育的立法工作与制度建设。立法对于教师教育来说,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教师教育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教师教育法》,就教师教育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学习类型以及设备、条件保障等措施,做出法律上的规定,并以国家的意志力强制实行。在《教师教育法》的指导下,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高职院教师教育的实施细则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加强执法力度,努力提高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教师的参与意识和法制意识。当今严峻的现实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贯彻不力,导致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不高,以及由此而引起高职院教师教育状况的不景气。加强执法力度,就是要求各级领导者、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提高认识,规范其教师教育行为。

  (3)尽快开展高职院教师教育的司法工作。即司法机关对教师教育执法中发生的争议进行审理和裁决。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诸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教师教育司法工作尚未开展。随着我国高职院教师职位竞争的加剧和依法治教的深化,高职院教师教育中的司法问题必然出现。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切实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4)加强高职院教师教育的法制监督工作,形成高职院教师教育法制监督管理系统。高职院教师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据有关法规,对教师教育活动是否合法有效而进行的检查督促和纠举行为。我们认为,应将高职院教师教育教育督导工作列入教育督导工作范畴,制定出督导制度,并设立高职院教师教育专职或兼职督导员。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以形成完整严密的高职院教师教育工作监督体系。

  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是指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财力支持。它由各级相关主体提供必要的经费贝博bb体育,以确保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我们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调查情况,提出如下高职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思路。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教师教育不断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师教育经费应实行政府、学校、教师本人教育经费共同分担的模式。”一般来说,在进行教育中,每位教师需要支出的经费项目有:学费、教材费(书籍/资料费)、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学费是教师培训机构维持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费用,是教师教育成本的主体。由于各个培训机构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不同,所收取的学费也不一样,每次培训的费用一般在500——300。元之间,相对于其它的费用来说,这笔费用比较大,因此这笔数目较大的支出可以由政府斥资,并根据标准直接将经费拨给培训机构,以防教师教育经费的流失;教材费和伙食费具有个人消费的性质,可由教师本人分担一部分,学校补贴一部分;交通费与住宿费可由学校承担。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公用经费中,也有教师进修学习的费用。从现存经济发展水平看,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支付这些费用的能力。教师脱产进修学习有因公出差的性质,学校有承担其差旅费的义务。诚然,上述只是就有关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的主体及其具体操作,提出了些许的建议。我们认为,只要政府、学校和教师本人能够齐心协力,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费用,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系统必将是严密的。

  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是根据教师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对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评估具有鉴定、诊断、激励、调节等重要功能,所以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评估必然会引起主、客体双方有效的信息沟通。这些,对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评估与资格认定,以规范其教育活动。二是培训机构对每一次教育活动的质量评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应有下列一些指标体系:教师教育行政管理的评估,包括培训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思想、组织机构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估,包括教学管理的目标、教学管理的队伍、教学管理过程,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视其是否有一支思想过硬、教学过关、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另外,还应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是否齐全、教材建设是否科学、图书资料是否齐备,以及经费投人是否有一定保证等进行评估。对那些不能通过资格认定的培训机构,政府应及时提出批评、警告,屡次未能合格的,应删减其业务范围,甚至采取吊销其培训资格的处罚。在办学质量评估与资格认定的要求下,培训机构只有大力提高自己的教师教育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高职院教师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培训机构,在整个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然要求各级培训机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的健全。建立科学的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系统,首先在于各培训机构对高职院教师教育重要性要有正确认识。教师培训机构应该将教师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上加以考虑,狠抓质量,真正完成它们应该完成的各项培训任务。其次在于培训机构的各方面建设。国家应该在财政上保证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如校舍、教学设备、资料补充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培训机构应该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保障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的重点所在。就教师培训机构来说,我们认为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调整人员。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绩效考评,引人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对经过自学仍不能胜任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调离教学岗位。其二,充实队伍。一方面坚持高标准招揽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从高师院校、名牌大学、研修院所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聘请一批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乐于为高职院教师教育献力的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构建高职院教师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教师和管理者对继续教育要有正确认识,并在行动上进行积极实践。高职院教师应该认识到,新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欲在教育系统中有所作为、或者稳固自己的教坛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否则,他们必将落伍并为聘任制所淘汰。所以说,参加继续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教师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他们不但要接受政府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任职学校安排或者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学习,认真反思,深人研究并大胆地实践。他们必须认识到,接受培训是义务,要求培训是权利,自觉参与是关键。当然,要切实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教师教育,并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学校管理者的组织安排措施是前提条件。只有管理者将之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必需达标的工作去对待,教师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见效。

  在教师与院长对教师教育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校本培训”是高职院教师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又一重要途径。同时又能为“培养学习型教师/创建学习型学校”做好坚实的奠基工作。“‘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为基础,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是对已有的各种师资培训模式进行反思后提出的。”这种培训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培训需要产生于教育的实践,培训场地主要在任职学校。我们认为,要使校本培训成为高职院教师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力因素,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可实际操作、运行的校本培训方案框架。

  首先,应当组建校本培训工作组,由院长牵头负责。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培训工作组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开发、组织及其实施,以保证校本培训的有序性。其次,应当选定合适的培训形式和模式。可采用固定形式,或者以教研组、班级为单位的灵活机动形式。培训的固定形式,指的是学院规定每周工作日的某一时间(2节课为宜)为培训课时。培训模式有知识更新模式、能力提高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实事求是模式、行动研究模式等等。“校本培训”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家长教育子女能力等方面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现场讨论等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含职工)、院长、学生及家长的一种全员性教育形式。运用得当,“校本培训”应该是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最佳方式之一。

  2008年10月30-3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及盐城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国农村教育改革30周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盐城市召开。本次会议以总结农村教育改革30年为契机,以大会主题发言、分组学术研讨、中青年学术论坛、赴江苏大丰市中小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围绕农村教育改革成果、存在问题及如何实现农村教育从量的普及到质的提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贝博bb体育、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关注农村教育的学者,还有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出版机构和新闻媒体代表60余人。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很大影响。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农村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

  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国民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从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之后,义务教育得到不断发展和普及。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过程。进入新世纪的这些年,在国家各方面的支持下,农村教育又有了很大发展。就普及率来说,到2007年年底,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使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农村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了国家财政的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目前为止,全国农村共有1.5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目获得了免费教科书,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得到了一定的生活补助,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民负担也得到了切实减轻。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农民自身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30年来,鼓舞人心的教育政策不断推出,推动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一些政策和制度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政策仍然存在城乡“二元割裂”的思维,存在“城市中心”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发展研究院袁桂林教授指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三教统筹”政策没有公认的解释,其作为一项政策导向容易产生混乱,而且局限于“三”的束缚,也不适应农村各地教育的实际。初中“普职分流”政策仅限于农村进行,城市学校不提倡“分流”,这是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产物,是不公平的。这必然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注教师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教师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缺乏。第二,一些中小学教师缺乏且不够稳定。一方面,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外语、音乐以及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缺乏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缺乏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而且优秀教师常常被城市吸引过去,造成农村教师的流失,且得不到及时补充。第三,农村教师发展动力不足。与会者一致认为,与城市地区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缺乏工作动力,这也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一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很多,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还易出现厌学、盲从、冷漠等行为问题。这必然对儿童学习、生活与成长不利。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也将随之加大,其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与会者还指出,农村学校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以及办学条件差等都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人有学上”目标的基本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面对这一重任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需要群策群力。大会上,与会者纷纷建言献策,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教师队伍问题,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在广大农村,教师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且具吸引力的职业。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仍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教师问题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第一,加强教师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在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进行管理机制上的创新,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基础性政策,以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管理。还有学者指出,要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等。第二,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其业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考、进修、函授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对外交流的机会。第三,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有学者指出,学校应关注教师的生存、生活与成长,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这样才能留得住教师,才能促使教师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

  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重点。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指出,为了切实满足农村孩子“上好学”的愿望,实现农村教育由弱走强,必须把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为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深刻认识和有效运用农村现有资源的相对优势,开发和建设一批胜任的优秀乡村教师。同时,与会者一致认为,农村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既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又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以使其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这是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符合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和质量效益的长远要求。与会代表指出,当前我国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减轻了一部分教师的负担等;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还应对此逐步完善,要解决农村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应加强对布局调整中学生安全工作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让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决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和“减缩”,要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处理好城乡之间、“中心”和“偏远”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切实达到布局调整的目的。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农村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要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推动各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机制,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并针对不同年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更加扎实具体的工作。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演化为社会问题,不是学校或教育系统能够独立解决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必须有政策的支持和完善对社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要建立教育、公安、妇联、民政以及统计等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留守儿童保护和教育的工作机制,使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去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论文摘要: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部分组成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着重抓好三个方面:强化市场意识,形成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办学运行机制:强化服务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规范质量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引人IS09000标准,构建了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系,取得一定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在其基本要素、结构、质量目标和标准等方面,除应具有一般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应具有高职的特色。

  一是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为质量目标,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质量标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建立与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体现“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创业要求,设置专业与课程,进行招生、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这一基本要求。

  三是以过程控制为重点,能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控制。

  四是内外部监控相结合,内部监控旨在促进自我完善,外部监控旨在得到校外真实的信息反馈和恰当的评价,体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五是体现持续改进性,要求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质量管理活动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优化教学设计及其各环节,科学设计质量标准及要求。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目标也是多样化的,一些内涵目标会随着学校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做到持续改进。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依据IS09000标准,参照IS09000标准过程管理的理念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是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涵盖巧个基本要素:质量方针、职责与权限、教学计划、学员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与培训设备、教学和训练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教学和训练的检查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与资料的控制、内部审核、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物质资源管理。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质量手册:阐明学校的质量方针,简要描述学校质量体系,并对体系文件作必要的说明。这是唯一可以对外交流的体系文件。第二层次—程序文件:描述质量体系要素所涉及的活动,并规定实现这些活动的途径。这是体系文件的核心。体系文件共有27个程序文件。第三层次—作业文件:也称规范性文件,包括岗位指导书、支持性文件、质量记录表三部分。这是质量体系的保障性文件。体系文件有142份岗位指导书、225个支持性文件、200多个质量记录表。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依存于顾客,顾客是每个组织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顾客”是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并不断将需求转变成与此相适应的服务。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在学科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地考虑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类型、层次和内容的需求。二是依据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发展目标,将外部需求转化为内在要求。三是把要求通过内部沟通和协调解决的相关事项变为可以执行的文件。通过不断修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确定的目标。四是有计划、系统地调查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并依据测评结果采取改进措施。同时,学校通过培训使各部门和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了解、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并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逐步落实到工作中。

  高校传统的管理思维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理对象。现代质量管理则把学生定位为学校的“顾客”,强调管理中的全员参与。一是通过制定岗位工作指导书,界定各部门的职能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使各岗位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要求和方法,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下一步乃至整个目标的贡献和影响。二是通过评估与考核程序,正确评价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激励教职工。如教师考核中有学生评分,在其他人员的考核中有相关服务部门人员的满意度测评。三是通过程序性规定,确保全校工作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线,管理工作、后勤工作要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支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到切实为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四是规定部门、教师、学生对所接受的服务不满意时可以进行投诉,并规定了相关部门在收到投诉信息时的处理要求。公务员之家

  传统的目标管理以事后检验控制为主,事前控制意识差,造成质量管理成本过高。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不可逆转性,必须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才能确保高质量。为此,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通过监控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充分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学校制定了27个程序文件,对教育教学组织、提供、检查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明确了“SW1H,即what(什么事),why(为什么要做)、who(谁来做),when(什么时间做),where(在哪里做)、how(如何做),并在每个程序中明确需要遵照哪些文件规范,在该项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留下哪些记录及记录的保存等内容,并确定各项工作的接口。

  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都取得可喜的进步。各部门工作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按程序办事和“无记录无行为”质量意识深人人心,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日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依据质量体系文件就可以协调解决,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推诱、扯皮现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专业不同于学科。现实中,很多人把学科与专业混为一谈,或把二者划等号,把专业教育质量混同于学科教育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代大学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而学科就是大学有效完成三大职能的载体。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指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专门培养某领域人才的活动。它是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分工的需要为导向,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传授相关学科知识。专业虽以学科为依托,但它并不是学科或者学科的一个分支。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可能包含很多专业,一个专业也可以涉及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知识,二者不能划等号。何谓教育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很多,莫衷一是。《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尽管关于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标准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专业教育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即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并满足社会某一专门领域或岗位工作的需要。据此理解,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符合、满足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多数学生不能对口就业,不能被社会所认同、接受,与预设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那么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就是很低的。至于一个学科的教育质量或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由于其本身担负的职能较多,其内涵和外延也因此远多于专业,不是一个专业所能承载、代表的。因此,不能把专业教育质量等同于学科教育质量或学校教育质量。

  根据前文分析,专业源于社会分工,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以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一个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应该围绕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分工———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人才的需要,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教育部与各省市教育厅对各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评估,更多的是从专业设计与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包括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状况、课堂教学质量、实验与实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学业成绩与实践创新成绩、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等指标。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体系有失偏颇,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准确地评价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之间教育质量的实质性差异,因为很多学校在申报、评估时可以按照这一评价体系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整理材料”,且多数指标体系难以科学量化、准确评估,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专业人才,类似工厂生产的某一款产品,其质量特性如何,是否深受用户欢迎,是否具有竞争力,一定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这种有说服力的评价实际上重在结果评价,而不是过程评价,重在产品的效用价值评价,而不是对生产产品所用的“材料”、“设备”、“技术”等进行评价,虽然材料、设备、技术是影响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为产品效用价值的高低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真正的话语权应掌握在使用者手中,而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及政府监管部门。当然,不可否认,没有高质量的生产全过程控制管理,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追求“大而全”,要考虑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具体说,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通才,当然也不可能是通才。这种专业性,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分类教育的需要,是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专业申报、设置之初就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其做出相应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专业的差异性特点还是非常显著的。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首先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在某一或某两三个专业领域实际就业的数量比例(分子、分母都不包含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因为考研不能被视为就业,考研也不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很多专业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太大才不得不考研),不能笼统地仅看这个专业的一次性或年终就业率高低。因为很多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者个人专业素质不突出、专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被迫转向一些非本专业领域就业。这样的就业比例越大,越是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低下,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或者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整体办学规模已超出市场需求。目前,从对外宣传或官方的统计数字来看,高校几乎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但实际上有接近40%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60%,有一大批人文社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甚至低于30%,专业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对那些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以考虑停办或整改,否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建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专业增设、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同样是就业,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进而导致学生就业岗位质量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工作薪酬、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专业教育质量越高,那么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就越好,就业岗位质量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

  1.工作薪酬。工作薪酬包括毕业生所有的工作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各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如同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一样,工作薪酬也是调节和反映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各岗位差异(包括岗位分工、岗位职级/职务、贡献度和重要性大小等)的主要指标。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工作薪酬是反映一个人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薪酬越高,说明这个人的就业质量相对越好。具体评价时,可选用的观测点包括就业后6-12个月的平均月薪,就业1年、3年、5年、10年后的年薪。

  2.工作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所在地区、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环境、工作时间等四个方面的情况。

  (1)工作地区情况主要是指工作单位在哪一类城市或地区,该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如何,所提供的工作机会与发展空间大小等。总体来说,经济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比较优越,我国一、二、三、四类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机会是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显著的不同。所以,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果能有很大一部分在经济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找到一份薪酬待遇比较好的单位,说明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较高。

  (2)工作单位情况主要是指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性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发展水平与发展前景及其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层级、地位等。一般来说,不同工作单位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薪酬、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比较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的差异性,可以看出专业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层级、档次或在同行业的地位相对较高,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较好,如在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或者一些行业的领袖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及高层次、高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个专业在“好单位”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那么就可以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3)工作岗位环境主要指工作岗位所提供的工作硬环境与软环境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等。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每个优秀学生都会追求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工作环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说明这个专业的学生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4)工作时间主要指每天、每月工作的时间长短,是否能正常休息,是否经常加班及加班时间长短等。一般来说,如果毕业生在一个能正常、按时上下班的单位工作,不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应该说就业质量相对较高。反之,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3.工作稳定性。工作稳定性是反映就业质量高低的又一个参考性指标,指学生毕业后能否在一个工作单位稳定而长久地工作,会不会因为单位发展不好而被迫改换工作,或者说因为个人原因而被单位“炒鱿鱼”。一般来说,如果能在一个比较好的单位稳定地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当然,对于一些工作流动性较大或者比较容易流动的工作岗位,如销售岗位,工作稳定性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地放映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高低。

  论文摘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质量展开分析,提出提高护士的素质与能力,增强病人的接受能力,改善教育的环境,从而确保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有效的开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但是,有效的健康教育必须贯穿于病人治疗与康复的始终,否则,不仅疾病不能康复,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内容往往不到位。即使进行,也只限于向病人介绍一些住院知识与一般疾病常识,或者照本宣读一些注意事项,根本不管病人能否掌握与满足。经过3年来的尝试,我们感受到有多种因素影响了护士健康教育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护士的素质能力。其次,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患病的人,即病人的接受能力。另外,健康教育的环境,即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试析如上:

  1.1护理方面的因素:①观念陈旧,对护士角色认识偏差。相当多的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与分级护理要求,观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识能力偏低,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认识偏差,给护理开教育活动带来了困难。②知识受限,缺乏教育能力。新知识接受差,缺乏教育知识的技能。不了解病人教育的基本程序,不知如何施教。

  1.2患者方面的因素:①由于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病人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伺候人,没有知识性,所以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远低于医生。②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素质偏差较大,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差别。③病人的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都是影响其效果的因素。

  1.3环境因素:①健康教育的环境,直接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如:人员编制不足等。②缺乏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持系统。如:医护配合协调性差、各项考核制度配套性差,后勤缺乏保障等。

  2.1护理方面的对策:①从长远利益出发,作为医院管理者有责任与使命投人一定的财力和精力,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还应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与学术会,使每个在职护士都能真正地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护士的根本任务,真正适应新模式下角色的多元化。②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序,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保证目标实现了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知识,掌握护患交流技巧,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护理工作者要加强自修、自学,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③医院要重视、支持护理工作者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学习健康教育理论以指导实践。

  2.2患者方面的对策:①护士要掌握礼仪知识,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逐步消除偏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与依从性。②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掌握病人的心理、社会、家庭状况。有的放矢,方式恰当、灵活、因人、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教育。③根据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对疾病各个阶段的反应,灵活机动,做好指导性工作,确实解决病人的需求,还要使其学会离开医院后的自我护理技巧,并教给家属必要的知识,做好配合工作以加强教育效果。

  2.3环境方面的对策:①合理配备临床护理人员,在床边为病人讲解,一对一的指导,效果最好。②医院应做到护士的职称、学历和继续教育要求相吻合,提高各级人员的教育能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管理考核方案应明确质量目标及相床的奖惩措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作到位,质量提高。③医院应消除分工差别,着眼角度不同造成的认识差异,加强医护工作的协调。并促进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加大保障供给,配合临床工作,全方位服务患者。

  3.1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病人依从性、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健康教育将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3.2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取消偏见,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

  3.3在法制日益健全、新型护患关系的今天,不能保证质量的健康教育也容易引起纠纷,我们护理人员还应提高法律意识,做到自强、自尊、自爱、自护。

  3.4健康教育需社会参与。全社会参与健康教育的含义一方面是全社会都要接受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全社都是宣传健康知识的生力军,只有全社会参与健康教育,才能使健康知识真正普及到人,最终使非科学、伪科学失去群众基础,使群众真正得到健康教育所带来的实惠。

  3.5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新内容应用于临床,还需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特色与经验。

  论文摘要摘要:高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应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目前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索和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碰到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目前状况,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定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定。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定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定,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定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开发。

  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非凡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有关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把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握和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阅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目前状况,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和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和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目前状况加以探索。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和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索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和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和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和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和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新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非凡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和操作技能的教学。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和存在的新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和市场密切接。